九大总督东三省总督、 直隶总督、两江总督、 两广总督、湖广总督、闽浙总督、陕甘总督、四川总督、云贵总督的封疆地盘都有多大,他们有怎样不同的结局?

清朝时期一共设有11位总督,除了九位封疆总督外,还有漕运、河道总督。
清朝所设立的总督制度,实际上总揽军政大权,是真正的封疆大吏,提高权重。级别上,总督一般是正二品,但是也可以加从一品兵部尚书衔,也可以加正一品大学士衔,所以上下浮动比较大。
晚清时期的很多名臣,都做过总督,比如比较出名的曾国藩、李鸿章等人都做过一省总督,并且主持了洋务运动,是晚清时期的少见的几股清流。
晚清时期最后的九位总督到底做过什么呢?
1912年2月清朝被推翻以后,宣统宣布退位,这些总督就从总督的职位上退了下来,成为了清朝的遗老。
一、最后一位东三省总督赵尔巽
东三省总督顾名思义,负责奉天、吉林、黑龙江东北三省的军政大权,东三省是清朝的“龙兴之地”,地位最高。
清朝灭亡后,这位东三省总督赵尔巽,勾结大家非常熟悉的张作霖,在东北三省对革命烈士和无辜的平民百姓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。在袁世凯窃位以后,接受了袁世凯的拉拢,主持编篡清史,任清史馆馆长,大肆跪舔清朝的功绩,最后这位蛀虫得以安详晚年,83岁时去世。
二、最后一位直隶总督张镇芳
直隶包括现在的天津,河北、河南、山东的一部分地区,地处京畿要地,就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。
这位可怜的直隶总督张镇芳,刚刚上位10天,清朝就灭亡了。但是他的身份比较特殊,与袁世凯还有一定的亲戚关系,所以清朝灭亡以后,受到了袁世凯的重用,并且死心塌地的为袁世凯卖命,镇压革命烈士毫不留情。
也许他唯一做过的几件好事,就是支持教育,多次捐钱捐款兴建学堂,救灾。
三、最后一位两江总督张勋
两江总督管辖江苏(含今上海市)、安徽和江西三省,并且负责与西方列强沟通通商事宜,非常的重要。
两江总督张勋一心一意的追随清朝,清朝灭亡以后对清朝的大辫子眷恋不舍,竟然严令自己的部下留辫子,此被称为“辫子军”。并且还亲自主持了“张勋复辟”,将溥仪又扶上了皇帝的宝座,但是不久就被通辑,只能逃到天津租界,死后被溥仪赠与谥号“忠武”,贻笑大方。
四、最后一位两广总督张鸣岐
两广总督,顾名思义主要负责广东和广西两个省的军政大事。
这位两广总督张鸣岐,靠着贿赂庆亲王奕劻还当上了两广总督。这样一个人在两广总督的高位上,能够做出怎样的事情,可想而知。并且还对革命烈士进行大肆的屠杀,清朝灭亡以后,胆战心惊逃往日本,袁世凯复辟以后才回国。
可恶的是竟然在918事变后,投降日本成为汉奸,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,在人民的声讨中去世。
五、最后一位湖广总督博尔济吉特·瑞澄
湖广总督,又被称为两湖总督,总揽湖南、湖北两省军政大权。
清朝最后一位湖广总督博尔济吉特·瑞澄,在任上其实也干了一些实事,并且提出修建川汉铁路,但是对于革命党人一直是仇视的态度。武昌起义爆发后就逃往日本,之后,袁世凯曾任命多位湖广总督都没有到任。
六、最后一位闽浙总督松寿
闽浙总督主管福建、浙江的军民政务,后来还包括台湾军民政务。
闽浙总督松寿,是清政府的一位死忠,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依然非常仇视革命党。福州起义时,松寿组织旗兵进行了顽强的抵抗,但是激战一天一夜后被打败,最终吞金自杀与清政府陪葬。
七、最后一位陕甘总督伊尔根觉罗·长庚
陕甘总督总管陕西、甘肃,包括伊犁在内的三省军政要务。
清朝最后一位陕甘总督伊尔根觉罗·长庚,武昌起义爆发后,曾经起兵镇压,取得了一定的效果,给革命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。但是在清朝灭亡以后,就交出印信、黯然退位,没过几年就去世了。
八、最后一位四川总督赵尔丰
四川总督毫无疑问是总管四川地区的军政要务,并且驻地比较固定,就是成都。
清朝最后一位四川总督赵尔丰,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是兄弟。正是这位四川总督赵尔丰在镇压保路运动的时候,导致了湖北地区兵力空虚,被革命党人抓住机会发动了武昌起义。最终在武昌起义中被活捉,公审后枪毙。
九、最后一位云贵总督李经羲
云贵总督总管云南、贵州两省的军民政务,一直到清朝末年,共有77位总督。
清朝最后一位云贵总督李经羲,身份比较特殊,是李鸿章的侄子。李经羲非常有趣,曾经担任云南讲武堂的总办,我国很多重要的军事将领甚至元帅,都曾在云南讲武堂学习,并且在日后成为了国家的栋梁。朱德元帅曾经因为耽误了报名时间,差点儿无法进入云南讲武堂学习,就是李经羲特事特办,才得以进入云南讲武堂学习深造。
李京熙担任云贵总督期间,认识到明朝,清朝将要灭亡的事实,对于革命党人发展壮大是若罔闻,甚至是有意的纵容。清朝灭亡时,革命党人想要说服他参加革命,但是被拒绝,后来曾担任民国的总理。
历史公元,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。想了解历史人物,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,感谢大家支持。
清代总督官制是由明代继承而来,只不过明代总督属于因事而设的临时官职,而清代改为常设官职,统辖一省或者数省的军政事务。为了方便节制辖区绿营军队和监察地方官员,清代总督一般都要加“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”衔,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。
清代各总督辖地在前期变化较多,题主所问九大总督其实应为八大总督,东三省总督是清晚期才设立的,此前为将军辖区。下面为大家逐一介绍这八大总督和东三省总督最后一任的情况。
⒈直隶总督(地位最高)
直隶总督辖区包括今河北省大部及山东河南部分地区,是护卫京师的屏障,所以地位居于各督之首。第一任总督为苗澄,最后一任为张镇芳(代署)。张镇芳(1863–1933)为袁世凯兄嫂之弟,代署直隶总督仅十天清朝就灭亡了,民国后任河南都督,后因支持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被捕入狱,出狱后从商任天津盐业银行董事长。做过直隶总督的历史名人很多,如李卫、刘墉、曾国藩、李鸿章、袁世凯等等。▲最后一任直隶总督张镇芳
⒉两江总督
两江总督辖区包括江西、安徽、江苏、上海大部分地区,因清初安徽、江苏属于江南省,所以称为两江总督。两江地区因经济发达是清朝的财赋重地,因此两江总督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。第一任总督为马国柱,历史上任过两江总督的名人也很多,如于成龙、林则徐、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、沈葆桢等。最后一任总督为张勋,张勋(1854–1923)在清朝灭亡后为表示效忠清朝,所属军队继续留着辫子,著名的“辫帅”即因此得名。1917年以调停“府院之争”为名带兵入京并支持溥仪复辟,不过仅仅十几天后就被讨逆军击败,史称张勋复辟,复辟失败后躲入天津德国租界,最后病死于天津。
▲最后一任两江总督张勋
⒊两广总督
两广总督辖区为广东、广西两省。两广总督历史由来已久,最早为明景泰年间即设立,清初时为广东总督,雍正12年正式兼管广西政务,改称两广总督,第一任总督为鄂弥达。任过两广总督的名人也很多,如福康安、林则徐、张之洞、岑春煊等。最后一任总督为张鸣岐,张鸣岐(1875–1945)曾残酷镇压黄花岗起义,辛亥革命成功后潜逃日本,后回国拥护袁世凯复辟,失败后逃入天津,九一八事变以后勾结日本特务成为汉奸。
⒋陕甘总督
陕甘总督辖区包括陕西、甘肃地区,清前期还一度兼管过四川和山西,曾用过陕西三边总督、陕西总督、川陕总督、山陕总督的名称,乾隆25年正式改称为陕甘总督。第一位总督为未实际到职的王文奎。任职过的历史上名人有尹继善、福康安、左宗棠、曾国荃等。最后一任总督为长庚,长庚(1843–1914)做过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,清帝退位后即交印离开,四年后病逝。▲最后一任陕甘总督长庚
⒌四川总督
四川总督辖区就是现在四川、重庆两地,清初曾兼管过湖北、湖南两省,称川湖总督,也曾兼管过陕西称川陕总督,乾隆25年后只辖四川一省正式称为四川总督。担任过总督的名人有骆秉章、李翰章、丁宝桢等,最后一任总督为端方。端方(1861–1911)做过直隶总督,期间因为拍摄慈禧太后入葬东陵的过程被弹劾免职,他还作为著名的五大臣出洋考察成员之一出访过西洋。1911年任川汉铁路督办,后署理四川总督,在率领新军入川时因新军哗变在资州被杀。▲最后一任四川总督端方
⒍闽浙总督
闽浙总督所辖地区为福建、浙江、台湾地区,乾隆之前,闽浙两地经常分设总督,乾隆三年正式将两省督合并为闽浙总督。历史上姚启圣、李卫、左宗棠等均任过闽浙总督一职,最后一任总督为松寿,1911年11月8日福建新军发动起义,松寿率领旗兵镇压,最后见大势已去遂吞金自尽。▲最后一任闽浙总督松寿
⒎湖广总督
湖广总督所辖地区为湖北、湖南两省,因两省在明朝时同属湖广省,所以统称为湖广总督。清前期曾短暂兼管四川,康熙19年更名为湖广总督。第一任总督为蔡毓荣,历史上任过职的名人有李鸿章、张之洞、袁世凯、王士珍等最后一任为段祺瑞。武昌起义爆发后,清政府不得不起用袁世凯,袁世凯命段祺瑞统领北洋第一军兼湖广总督前去讨伐革命军,民国后作为北洋军阀实力派,曾四任总理,四任陆军总长等,1926年下台后居住在天津,期间拒绝与日本合作颇有民族气节,后离开天津移居上海,1936年病逝。
⒏云贵总督
云贵总督辖区包括云南、贵州两省,清初时两省分设总督,雍正12年正式合并为云贵总督。第一任总督为洪承畴,历史上也有很多名人任职过云贵总督,如鄂尔泰、阿桂、福康安等最后一任为李经羲。李经羲(1860–1925)为李鸿章侄子,1909年2月任云贵总督,创办了云南讲武堂,辛亥革命时被蔡锷驱逐出省,民国后曾支持过袁世凯称帝,1917年5月黎元洪罢免了段祺瑞的国务总理后,李经羲被任命为国务总理,可惜不到一周就因张勋复辟即被去职。▲最后一任云贵总督李经羲
⒐东三省总督
东三省总督是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才设立的,管辖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三省地区。此前三省因为是清朝龙兴之地所以实施封禁,在盛京设立陪都并设置盛京将军管理,吉林、黑龙江设置驻防将军。改制行省设立总督后第一任总督为徐世昌,第二任为锡良,最后一任为赵尔巽,赵尔巽(1844–1927)曾任过湖南巡抚、四川总督等职,宣统三年任东三省总督,辛亥革命时因反对共和,残酷镇压革命党,民国后前往青岛居住,后被袁世凯召为清史馆馆长编修清史。▲东三省总督赵尔巽
以上就是清代八大总督和东三省总督最后一任的大概情况介绍,其实清代还有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,因不在题主所问之内故不在介绍。清代各地总督在初期辖地变化较多,名称也多有改变,基本上在乾隆时期固定下来形成定制,官衔为正二品,加衔后为从一品或正一品,有的还兼巡抚事,而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在清晚期还兼北洋大臣与南洋大臣职,可谓显赫至极。
参考文献:魏秀梅编《清代职官表》附人物录,百度百科。
总督在清代为地方最高级别的长官,一般总管一省或二三省的军政大事,官阶为正二品,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。
在清朝,先后共设置过十一个总督,分别是东三省总督、直隶总督、两江总督、两广总督、闽浙总督、湖广总督、四川总督、陕甘总督、云贵总督,以及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。
其中,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并不掌管某个具体省份的军政事务,它们主要是负责江南地区的河道和漕运事务,保证江南地区的赋税能够顺利运送到京师。不过后来漕运总督和两江总督的事务重叠,所以在光绪三十一年将其裁掉,其事务并入两江总督。
剩余的九大总督,就是清朝真正意义山的封疆大吏。其中,东三省总督主要管辖的地方就是我们今天的辽宁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。因为满族的发祥地就在东北,所以东三省总督也就成为所有总督中地位最高的一个。
不过,东三省总督设立的时间却是最晚的,它在公元1907年才正式设立,以前都叫做盛京将军,徐世昌为清朝第一任东三省总督,后来徐世昌还担任过民国大总统。在徐世昌之后,锡良和赵尔巽先后担任东三省总督。
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,赵尔巽被免去东三省总督,东三省总督这个职务就此寿终正寝。至于赵尔巽,他先是投靠袁世凯,担任清史馆总裁,主编《清史稿》。后在段祺瑞执政期间,任临时参议院议长,1927年在完成《清史稿》的编撰后因病去世。
虽然东三省总督的地位最高,但要说最有权势的总督,却是直隶总督。
因为,直隶总督的管辖范围是地处京畿要地的直隶省,大致相当于今天北京、天津两市,加上河北全省和河南、山东的小部分地区。到晚清时期,直隶总督往往还兼北洋大臣,相当于半个外交部,位高权重,像晚清重臣曾国藩、李鸿章、袁世凯都曾担任过直隶总督一职。
大清的最后一任直隶总督叫做张镇芳,他是在1907年袁世凯被明升暗降为军机大臣后,暂时代理直隶总督一职。
清朝灭亡后,张镇芳先是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,后又参与张勋复辟,任内阁议政大臣,1928年弃政从商,任盐业银行董事长。1933年病卒,葬天津东南郊吴窑村,享年70岁。
在九大总督中,最富裕的是两江总督。
两江总督总管江南、江西两省军政,其中这个江南省,就是我们现在的江苏、安徽两省,以及上海市。两江地区从宋朝开始,就是繁华富庶之地,等到明清时期,更是朝廷的财赋重地。所以有人曾说,两江总督掌管着清朝的“钱袋子”。
等到了晚清时期,两江总督还往往兼管两淮盐政和南洋通商大臣,管五口通商事务,有钱又有权,无比显赫。正是因为如此,担任两江总督的人,往往都是非常显赫的人物,比如我们熟悉的曾国藩、左宗棠、李鸿章等人,还有复辟的张勋,他是清朝最后一任两江总督。
在九大总督宗,管辖范围最大的是陕甘总督。最初,它只负责总管陕西、甘肃两省的军务,但在1884年,新疆建省后,陕甘总督兼辖新疆。这样一来,它所管理的范围,就远远超其它的总督。
不过,陕甘总督的地位并不高,在九大总督排名倒数第二,只比云贵总督高那么一点,还不及闽浙总督和四川总督。唯一的例外是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期间,由于左宗棠的影响,陕甘总督的地位急剧上升,在九大总督中仅次于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。
剩余的五个总督,其排名是两广总督(广东、广西、海南)、闽浙总督(福建、浙江、台湾)、湖广总督(湖南、湖北)、四川总督(四川)、云贵总督(云南、贵州)。
有清一朝,总督一职位高权重,可以分为8+1+2: 8即:直隶总督、两江总督、 两广总督、闽浙总督、湖广总督、陕甘总督、四川总督、云贵总督;1即:东三省总督,但一般称为“黑龙江将军”,合称九大总督;2即:河运总督,漕运总督。
九大总督中,以地位论,最高者却并非我们一般熟知的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,而是东三省总督,后者设立虽晚,却因其管辖范围为满清“龙兴之地”(清朝祖坟在东北的海城),而地位显赫,有疆臣之首称号,如签订《中俄里瓦几亚条约》的奕山。(东三省省委书记兼三省省军区司令员)
举例:赵尔巽(1844年—1927年)1911年,赵尔巽担任东三省总督,此时全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,他调集大军镇压革命,迫使革命运动转入地下。清朝灭亡后,赵尔巽被解除职务,隐居青岛。袁世凯担任总统后,赵尔巽受邀担任清史馆馆长编写清史。1927年,《清史稿》完成,当年赵尔巽在北京病逝,终年83岁。
若以权势论,则首推直隶总督,其管辖范围是地处京畿要地的直隶省,大致相当于今天北京、天津两市,加上河北省大部分和河南、山东的小部分地区,是为帝都中心区域,重要性可见一斑。晚清时,直隶总督一般还兼任北洋大臣,管理直隶、山东、奉天三省通商、洋务,办理有关外交、海防、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,可谓权倾朝野,一时之贵,曾国藩、李鸿章、袁世凯等皆做过直隶总督之位。特别是李中堂,可以说是权倾朝野,大学士,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,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。(政治局常委,国务院总理兼北京市市委书记兼北部战区司令员)
举例:张镇芳(1863年—1933年)张镇芳是袁世凯兄嫂之弟,1912年接替陈夔龙担任直隶总督。没过多久,清帝溥仪退位,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,委任张镇芳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。1914年,张镇芳被袁世凯以剿匪无方撤职。此后他先后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复辟,失败后一度被捕入狱。1928年,他其政从商,在天津任盐业银行董事长。1933年,张镇芳病逝,时年70岁。
以管辖范围论,则要数陕甘总督了,统陕西、甘肃二省。1884年新疆建省后,亦兼管新疆之地,辖百六十六万平方公里。
一般来说,陕甘总督地位不高,仅高于位阶最低的云贵总督。当然凡事都有意外,“晚清中兴四大名臣”的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,影响力骤赠,一跃坐上了仅次于直隶和两江总督的第三把交椅。(陕西,甘肃省省委书记,中部战区司令员)
举例:长庚(1843年—1914年)宣统元年,长庚担任陕甘总督。清帝逊位后,长庚将总督大印交给布政使赵惟熙。1914年,长庚去世,终年71岁。
若以钱帛论,则非两江总督莫属,两江辖江南(今江苏、安徽)、江西二省,统今上海地区,是满清最倚重的财政来源。义和拳乱时,李鸿章与张之洞等自与洋人签订《东南互保》,脱离北京政府拒不执行同时开战十一国的命令,才使得中国最为富庶的东南半壁江山免遭屠戮,未造成经济的大崩盘。至满清末期,两江总督还往往兼管两淮盐政,还兼任南洋通商大臣,
管五口通商事务,也是位高权重。(江苏省省委书记,东部战区司令员兼外交部常务副部长)
举例:张勋(1854年—1923年)1912年,张勋担任两江总督,负责镇压起义军。清朝覆灭后,张勋为表示对清室的忠心,禁止部下剪去辫子,因此部队被称为“辫子军”。此后,他表面上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,内心实则是支持清室复辟。1916年,袁世凯去世后,黎元洪担任大总统,段祺瑞担任国务总理,两人爆发著名的“府院之争”,张勋则以调停的名义率军北上,潜入清宫,策划溥仪复辟,史称“张勋复辟”。12天后,张勋的辫子军就被段祺瑞所击败,复辟就此失败,张勋逃入外国租界。1923年,张勋在天津去世,终年69岁。
值得一提的是:太平天国运动及辛酉政变之前,担任九大总督的一般是满人,满重汉轻,内重外轻。在此之后,地方汉族地主官僚崛起,绅权扩张,并成为维护满清贵族统治的中坚力量。(张之洞则隐隐有恢复汉人天下之心)但最终辛亥革命后,各地督抚纷纷宣布独立,最终推倒了清朝统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