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和下西洋有很大的船队,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吗?

明成祖朱棣时期,为了彰显国威,也为了促进经济、文化繁荣,朱棣先后派郑和七下西洋。在历史上,有四次详细记录。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人数,在中国古代都达到了顶峰,对当时和后世,都产生了积极深远地影响。
一、七下西洋的背景
燕王朱棣篡位之后,积极主动发展与域外国家的邦交,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,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理想世界。另外,随着明朝经济的不断发展,手工业、造船技术也在不断提高,各国商贾之间交往甚密,一定程度上使得郑和下西洋成为了可能。
对于历史上流传的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,有很多说法,例如说为了寻找建文帝,为了扬我国威,为了军事扩张等等。不管出于何种目的,皇帝能举全国之力来促成这件事,足见皇帝的决心,其目的肯定也不只在某个方面。
那么郑和的团队到底多大呢?可以说,郑和下西洋的场面已经远超我们的想象。
二、队伍庞大,规模空前
公元1405年至1433年间,郑和七下西洋。据《明史》记载,郑和下西洋时,一共打造了63艘航海船,最大的一艘航海船高61.6米,长151.18米,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海船,为了启动这艘船,至少需要两百人同时发力。每艘船可容纳上千人,算下来也有2万多人的队伍。而且一路跟随的还有200多只海船。郑和每下一次西洋,花费大约600万两白银。有史料记载,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、船只最多、海员最多、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。
郑和七下西洋所走的路线都有不同,最远的时候一度到达了东非麻林迪和孟加拉等地。郑和下西洋虽然得到了国家的鼎力支持,但光鲜背后都会遇到重重困难,因为是远渡重洋,所以对航海技术的要求就非常高,对天文地理知识的掌握,包括语言沟通等等,这些在当时都是很难以想象的事情。所以郑和七下西洋的困难超乎寻常,没有一定的胆识和勇气,别说七次,就是一次也很难完成。
三、七下西洋产生的影响
通过郑和下西洋,船队所到之处基本上都建立了理想的外交关系,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。同时,给这些落后的国家和地区,也带去了大明王朝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生产力。郑和下西洋也展现了明朝时期经济的繁荣以及航海技术的先进。
发展经济只是朱棣的一个想法,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才是重点。通过下西洋的壮举,在军事外交上,不仅推翻了苏门答腊岛的政权,而且还让斯里兰卡王国臣服于明朝廷。随着军事、经济的不断发展,大明王朝已经超越元朝,占有了朝鲜半岛,也扩大了明朝版图。
孙中山: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,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,示威海外,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;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,可谓壮矣。 邓小平: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,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。
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,船只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,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,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,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。
郑和下西洋的船队,在当时绝对是最先进的。而且是领先世界几百年的水平。
郑和下西洋的背景
明成祖朱棣时期,为了宣扬国威。派郑和六下西洋(一共是七次下西洋,最后一次下西洋是明宣宗时期)和其他的国家进行宣扬和贸易。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。
郑和下西洋的船队
郑和的船队肯定是很先进的。毕竟他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宣扬国威。
在从具体的配置上来说。郑和下西洋的的船队有两万七千多人,护航的人员多达两万人,郑和的船队还有医士,舵手,水手,匠人等等。其中医士就多达130余人。船只总数在200艘以上。分类很多,除了郑和坐的宝船以外,还有马船,粮船,战船,坐船等等。马船用于运输,粮船作为储存粮食,坐船是载运兵员的,战船用以战斗。分工明确。据专家推测明朝的郑和宝船满载的排水量估计有两万吨以上。
中国的帆船不需要很多人就可以控制,郑和船队广泛应用平衡式梯面斜帆技术,这种帆和船的配合,使得郑和船队的航行效率提高。风有八个方向,应用这种技术,使得郑和的船队在除了逆风的七个方向都能航行。
除了造船技术上的突破和人员的庞大。郑和的船队还对通信联络有严格的规定,以此来保证每条船都能收到郑和的宝船的指令。牵星术和指南针的运用形成了严密的导航体系,进一步提升了郑和船队的航行能力。
郑和船队依靠各种当时最先进的技术,以及郑和本人的勇气成功七下西洋。对明朝的外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虽然比不上宋时期的造船业,但明处继承了元的造船技术,总体水平依旧可达世界第一,像常说的郑和宝船,可达五千料,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舰,小的船舰也可达二三千料,这种规模的舰队可让当时任何一国的海军闻风丧胆,自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水师。